普通人需要每天喝牛奶吗(成年人还要每天喝牛奶吗)
605 2022-09-30 03:56:34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也是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隋、唐、宋、元、明、清,称国子监。晋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清末改革学制,自光绪三十二年起设学部,国子监并入学部。
国子监的教学科目是:礼、乐、律、射、御、书、数等。当时谋求仕途发达的文人学士们最大荣耀莫过于毕业于国子监、殿试时考取进士金榜提名并刻名于孔庙,从而光宗耀祖,在家乡刻立牌坊;还可飞黄腾达,在朝中作官。当时国子监不但有中国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依照"左庙右学"的建筑礼制,国子监的位置东邻孔庙。
明初,国子监先后改称北平郡学、国子学;后固定使用了国子监的名称。由于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北京的国子监又称北监。
国子监现为首都图书馆。还存有190块十三经刻石,约六十三万字。
另外,可以查看这个网址:/02-lib/01-zg/03-guoxue/%E5%85%B6%E4%BB%96%E5%8E%86%E5%8F%B2%E4%B9%A6%E7%B1%8D/%E5%8E%86%E5%8F%B2%E5%B7%A5%E5%85%B7%E7%B1%BB/%E4%B8%AD%E5%9B%BD%E5%A4%A7%E7%99%BE%E7%A7%91%E5%85%A8%E4%B9%A6%E4%B8%AD%E5%9B%BD%E5%8E%86%E5%8F%B2/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6/0619_ts011096.htm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
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
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
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
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下面是CCTV文化频道的介绍 有图片。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明朝由于首 都北迁,在北京、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为了便于区分,于是将设在南京的国子监称为“南监” 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 (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设立了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 寺,后来隋炀帝将国子寺的名称改为国子监,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的“六学二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 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 国子监最初只是掌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逐渐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功能。
国子 监里职位最高的是祭酒,下设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馆、律学、书学、算学等人员。北京国子 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
进人国子监学习的人叫做监生,明代的监生因入学资格不同而分为举监、贡监、荫监、例监 4类,当时还有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当时的国子监也有类似今天的实习,叫做“历 事”。 即:监生们到各衙门学习政事,开始时为半年,后改为三个月。
白天实习,晚上归舍,实习 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选用、补充缺官,中等的继续历事,下等的回监读书。
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 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
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1]
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1]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延袤十里,灯火相辉、日本、琉球,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