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需要每天喝牛奶吗(成年人还要每天喝牛奶吗)
605 2022-09-30 03:56:34
导读:以下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5月8日—20日,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教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市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组深入到各区县(市),分别召开公办学校校长、民办学校法人代表、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教育专家座谈会18场次,实地考察各类学校26所,并听取了各区县(市)政府教育调研的情况汇报,对全市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广泛收集意见、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打造**教育品牌,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政策建议。
1、发展现状
教育机构:截至XX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50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成人高校1所,中等职校60所,普通高中53所,普通初中266所,普通小学1407所,特殊学校3所,幼儿园256所。全市有民办学校317所,占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十五.5%,其中普通高校1所,中等职校36所,普通高中7所,普通初中8所,普通小学26所,幼儿园239所。
教师队伍:全市共有教职工73820人,其中离退休教职工13658人。专任教师49248人,其中普通高校教师1284人,中等职校教师2844人,高中教师5797人,初中教师16096人,小学教师20934人。
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小学99%,初中九四.7%,高中八十.4%,中等职校五八.6%。全市小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二三.1%,其中40岁以下占十五.6%;初中、高中、中等职校40岁以下的教师,分别占六六.4%、七五.1%、七十.2%。
在校学生:全市共有在校学生860462人,其中,普通高校20237人,成人高校762人,中等职校67406人,高中1723个班111197人,初中4332个班262200人,小学9743个班349170人,特教学校24个班312人,在园幼儿49178人。全市民办学校在校学生84614人,其中普通高校585人,中等职校26803人,高中学生11016人,初中学生13793人,小学学生10588人,在园幼儿21829人。
全市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47686人、50754人、56818人、62079人、62978人、68855人;全市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75031人、87331人、99838人;全市普通高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2902人、36788人、31507人。
教育质量:XX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九九.6%,巩固率九九.9%。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九九.3%,巩固率九六.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七七.2%,其中升普高比例四四.4%、升中职比例三二.8%。全市高考录取率七八.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七.8个百分点。
教育建设:XX年至今,结合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全市改造新建学校房屋面积六九.4万平方米。到XX年底,全市共有校园面积25二六.5万平方米,校舍面积7十.4万平方米(都不包括普通高校、特教学校和幼儿园)。各级各类学校现有图书14九八.9万册,仪器设备价值四.1亿元。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初步完成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教育投入:XX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十六.8亿元,比上年增长十四.7%。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九.41亿元、城市教育费附加一.02亿元、事业收入五.09亿元(含学杂费三.7亿元)、捐款等收入674万元。全市教育经费总支出为十六.78亿元,比上年增长十五.1%。其中,个人部分十.26亿元,占总支出的六一.2%;公用部分五.51亿元(含修缮费一.68亿元),占总支出的三二.8%;基建支出一.01亿元,占总支出的6%。
XX—XX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额九.05亿元、九.61亿元、十.96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三三.7%、六.2%、14%。XX年,全市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一.02亿元,比上年增长三三.3%,有九八.5%用于教育。XX年全市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经费为一.44亿元,占到了转移支付总额的六九.8%,其中有九.4%用于危改。
教育负债:到XX年底,全市中小学累计负债十.1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四.28亿元、拖欠工程款三.32亿元、其他欠款二.53亿元。石门、临澧、桃源中小学负债分别达到二.23亿元、一.58亿元、一.47亿元。
总体来看,近些年来,特别是“教育20条”和“民办教育10条”实施以来,全市上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张,民办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在省内是有位置的。
2、问题分析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持续增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发展的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一、教育投入的体制不适应
一方面,教育投入以政府为主、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运行起来越来越难。国家要求县级政府对地方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到“四保”(保安全、保入学、保运转、保工资),但目前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保也不容易保祝XX年,全市县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为八.31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六一.5%,但是教育系统人头经费的支出就需要八.92亿元,如果不将其它收入捆绑起来,仅保工资就有6000万元的缺口。在调查中,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经费不足反映比较突出,特别是教师口子经费没有很好的解决。从各区县(市)来看,武陵区全部解决,石门县解决小学教师210元、中学教师150元,鼎城区解决离退休教师210元、在职教师60元,澧县解决中小学教师75元,桃源解决农村小学教师60元,其它县(市)都没有纳入财政安排,有些是要求学校自筹。学校运转经费比较短缺。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校公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按现行标准,农村初中生均每期90元,小学生均每期70元,除去县教育部门和乡中心学校统筹的专项经费外,留给学校自己支配的已经不多,初中每生为40元左右,小学为20元左右,一些农村学校,规模比较小,几千上万元钱,用于一个学校的运转确实捉襟见肘,
十分困难。按规定财政应安排的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县里也拿不出钱来。教育建设债务也很沉重。全市教育负债总额达十.13亿元,主要是“两基”达标、高中建设、危房改造和远程教育等项目的建设形成的。其中“两基”达标负债全市还有二.6亿元,近两年高中学校建设又负债7亿多元,象几所新建和扩建的县一中债务都比较大,如桃源一中负债一.4亿元,石门一中负债一.35亿元,临澧一中负债一.2亿元。解决“两基”达标形成的负债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债务剥离还停留在文件和口头上,XX年市里就明确要求将“两基”达标债务剥离给县乡政府和村级组织,至今也只剥离2300多万元,不到10%,即使剥离了,也没有还款来源,债主还是要找学校。现在高中建设的债务很大,一些地方和学校都是作的XX年以上的还款计划,一旦国家教育收费政策调整,这笔债务还是要落到政府的头上。另一方面,照现有模式,发展民办教育,拓宽教育投入渠道的空间显得越来越窄。虽然这两年各级抓民办教育的工作力度比较大,但民办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全市现有民办教育机构317所,只占学校总数的十五.5%;在校学生84614人,只占学生总数的九.8%。并且民办教育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缺乏战略投资者,很大一部分是办幼儿园,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缺乏竞争力。现在,各个区县(市)争先恐后新建扩建公办高中,照这样的模式,在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今后民办教育要在普高阶段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空间。民办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也不高,很多都是举办一些低成本、一般化的专业。去年全市职业学校开设的38个专业,面向一产业的专业只有3个、二产业的只有12个、三产业的有22个,由于一些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缺乏自己的特色,吸引力不强,发展难以为继。
二、教育发展的布局不适应
由于生源的下降和流向的变化,现有的学校布局显得不太适应。从生源变化来看,人口出生率降低,生源总体上呈较大幅度下降趋势。目前,全市中小学的生源状况是:小学呈略有下降、保持基本稳定的趋势;初中学生总数在今后5年内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下降,5年后,初中学生总人数为十五.5万人,与现在的二六.2万人相比减少约9万人;普通高中学生人数近两年内呈上升趋势,然后开始下降。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为十一.1万人,XX、XX年小幅上升,从XX年起开始下降为十一.8万人,略高于现在的规模;XX年下降到十.4万人,XX年下降到九.3万人。从流向变化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生源流向城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武陵区统计,自XX年下学期到XX年上学期,各年度分别转入外县(市)学生891人、986人、1083人。特别是去年以来,由于取消了户口等方面的限制,取消了借读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大量涌入,XX年秋季开学以来,市江北城区小学共转入外区县(市)学生1600多人。各个县城也都有这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学校布局不适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多,学校规模普遍较校目前,我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下学校共有1344所,校均规模只有130人,规模最少的教学点仅有6人,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二是城镇学校布点显得比较少,平均班额普遍较大。市江北城区29所公办普通中小学,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初中6所;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初中2所。由于学校布点少,以及校园拓展空间有限,导致学校班额普遍过大,相当一部分学校班额均在60人以上,最大的达到83人。布点少,还造成城市新区的学生就学距离过远。各个县城的情况也是一样,汉寿县城小学平均班额达到八十.3人,其中三完小平均班额达到九一.7人。城镇教育资源供应比较紧张,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三、师资力量的配置不适应
全市通过教师的核编定岗和精简分流,总量多的问题有所缓解,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学段结构不合理。教师分布不平衡,小学教师相对饱和,高中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全市小学教师过剩5000人,而高中随着入学高峰的到来,教师缺口将达到XX人。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是我市当前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形象写照。教师学段结构的不合理也加剧了年龄结构的不合理,由于高中教师缺乏,部分初中教师被充实到高中学校任教,而初中学校又从小学挖走教师,挖走的基本上都是前几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这样层层“掐青苗”,最后留守小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主要是民办教师转正的那批人。由于小学教师人数总体过剩,近5年各区县(市)基本上没有新进小学教师,整个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化问题显得相当突出,已出现青黄不接的年龄断层。目前,全市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达47岁,农村小学已很少有40岁以下的教师。三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全市中小学长线学科教师相对较多,而小学计算机、英语教师和音、体、美教师紧缺。当前,国家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小学三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起,英语、计算机课程已分别作为学生必修课,而相应的专任教师却相当匮乏。由于师资紧缺,目前一部分农村学校还没有开设小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即使开设了的,教师素质也跟不上,搞的是拉郎配、拼凑式,有的地方是通过每个乡镇安排一两名英语和计算机教师逐校“跑教”。四是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比较困难。国家把“三级师范”改为“二级师范”,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成了“一级师范”,主要是本科一个层次,小学教师培养基地出现缺失。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对本科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很多地方反映,即使拿出编制招小学教师,也招不到人。
四、教育管理的机制不适应
一是用人机制不够灵活。教师队伍总体上还是终身制、铁饭碗,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绩酬挂钩制没有真正推行,公办民办教师的双向流动难以实现。二是评价机制不够合理。评价基础教育质量以升学率论成败愈演愈烈,高考龙虎榜大行其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既深感其害,又深陷其中。三是办学行为不够规范。虽然实行了一费制,但一些地方和学校还存在搭车收费,包括党报党刊征订费、电影费、防疫费、资料费、试卷费、水
费等;还存在变相收费,如通过“封闭式管理”,要求学生在校内购物、搭餐等;还存在课余时间办班、补课收费的行为。一些学校还希望提高一费制的收费标准,要求增加部分未纳入项目,像单车寄存费、饮水费等。另外在招生环节,也存在抢生源,甚至买卖生源的情况。
五、教育环境的治理不适应
一是针对学校的检查、收费、罚款仍然比较多。原来有规定,“未经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负责人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对学校进行检查、收费和罚款”,“有关职能部门对教育机构的罚没收入上缴财政后,由财政拨入助学基金”。所调查的学校均反映,这些规定没有很好的落实。每年到学校进行各类检查的部门有20多个,收费和罚款也不少。某县检察院从XX年开始,连续三年对所有高中阶段学校全部进行了检查;某县一中学买一杆台秤花费200元,县质监局检查时以秤不准为由一次便罚款400元。市直某单位以执法为由,对市直一学校没有及时报送有关报表处以高额罚款,并上诉法院执行。还有的学校反映,学校的帐本一年被有关职能部门查了5遍,有个学校食堂的砧板一年被检查了4次,每次收费200元。一些校长说,现在当校长,跑部门、找关系是“主业”,管学校、抓教学成了“副业”。二是一些学校周边环境仍然比较差。“三室两厅一吧”特别是网吧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突出。现在,网吧已由城镇向农村蔓延,没有网吧的乡镇为数很少。一些网吧业主无视政府关于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武陵区南坪中学周边100米内有网吧电游室11个,200米范围之内有20多个。此外,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到学校捣乱、一些小商小贩到学校门前摆摊设点、一些“黑摩”及报废车辆对学生的非法营运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秩序。三是发展民办学校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好。去年市政府第14次市长办公会曾经议定,对民办学校的兴建、改建、扩建工程,减免报建规费,劳保基金按1%征收,其余部分缓交,其它各项规费全免。据一些民办学校举办者反映,这些政策在区县(市)落实得不到位,有的兑现了一部分,有的没有兑现。石门某民办学校反映,一栋造价100万元的教学楼,部门收费占到了30%以上。
3、政策建议
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教育发展要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打造新品牌,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三条原则:第一,坚持以优先发展的要求办教育,以改革开放的精神办教育;第二,坚持义务教育政府为主,非义务教育民办为主的发展取向;第三,各级各部门在教育发展上,要坚持做到该保的要保住,该管的要管好,该改的要改活,该放的要放开。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保,就是进一步保障好义务教育
一、保障好必要的经费投入。在继续执行教师基本工资打卡发放的基础上,教师60元误餐补助和150元适当生活补贴未纳入财政预算的区县(市),应在年内纳入预算。各中小学校收取的杂费,全部留给学校,作为公用经费,相关单位不得进行统筹,同时,对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不足部分,各级财政按照小学生每年人平10元、中学生每年人平1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此项补贴各区县(市)财政应从今年开始在两年内安排到位。对教育“两基”达标形成的负债,进行全面清理核实,按要求彻底从学校剥离,县以下各级承债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分年偿还计划。
二、保障好必要的师资力量。各区县(市)及时补充一批农村小学急缺的英语、计算机,以及音、体、美等短线教师。从今年起,分三年按需要补充到位,目前超编的,从以后自然减员中顶抵。市里加强小学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师范学校建设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小学师资培养基地。各级政府出台择优录用、学杂费和生活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一批优秀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五年制大专学历小学师资培养。
(二)管,就是管好教育的布局规划和发展环境
一、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学生生源及流向的变化情况,结合编制“xxx”规划,制定今后5年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布局规划。临澧县近年来按照“小~村、初中进镇、高中进城”的办学格局,调整中小学布局,全县学校总数从原来的360所缩减为133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这样的作法,值得推介和借鉴。市县两级要把学校布局规划作为教育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用规划来指导学校的兴建、改造和发展。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也必须按照总体规划来进行。切实减少教育发展中的随意性和资源浪费。
二、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在近几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比较快的基础上,把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到质量提升上来。适度控制省示范高中的异地搬迁改造和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加强其它普通高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中扩建中已经形成的债务,加快清偿进度,对公办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和国有民办学校收取的建校费,实行专户管理,主要用于偿债。加快职业高中发展,引导职业高中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高中的吸引力。
三、适时扩大城镇教育规模。市城区和县城都应根据需要,加强初中和小学的新建、扩建。要把城镇学校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市江北城区中小学校建设。XX年—XX年间,逐步扩建北正街、育英、东升、七里桥小学,新建白马湖中学、荷花塘中学;XX年—XX年间,逐步扩建沙港小学、戴家岗小学,新建柳叶湖中学,改建南坪九年制实验学校。建设经费通过教育打捆贷款、民资投入等渠道筹措。
四、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落实三项制度,遏制针对学校的检查、收费和罚款。即封闭管理制度。对所有学校实封闭式管理,各职能部门对学校进行检查,事前必须报同级优化办备案,否则学校有权拒绝。首查免罚制度。部门执法中首次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情节轻微,危害后果不大的,责令其限期纠正,不得处以罚款。罚没收入集中制度。所有针对学校的罚
没收入,全额上缴财政,由财政全额拨入助学基金。同时,建立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的联席会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授权教育部门牵头,公安、工商、文化、卫生、交通等执法部门参与,依法取缔校园周边违规经营的网吧和电游室,整顿和规范学校周边的餐饮、营运和治安秩序。对行政不作为的部门和相关人员,追究责任,形成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新闻媒体加强对教育发展的~宣传,营造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改,就是要改革教育管理上一些不适应的机制
一、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校长负责制、学校中层骨干和教师聘任制、绩酬挂钩制的推进力度,激发教育内部活力。
二、推进教育评价机制改革。逐步转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倾向,明确制止各级各类学校通过新闻媒体、户外广告张贴等形式宣传升学考试成绩和高考“龙虎榜”。改革初中二年级生物、地理会考办法,建议从XX年开始,会考成绩不计入学生升学总成绩。
三、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增加收费透明度。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市直普通中小学校推行电子信息化收费,明年春季武陵区在市城区范围内的各小学推开。规范招生行为,由教育部门加强招生秩序管理,统一发布招生信息,禁止各类学校买卖生源。开通对学校办班、补课以及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的举报电话,加大对违规行为和违规人员的处理力度。
(四)放,就是要放开放手发展民办教育
一、拓展发展空间。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民间对教育的投入,存在着此消彼涨的关系。面对教育需求比较旺盛、政府财力存在局限的情况,各级政府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政策,主动拿出一部分资源,让民办教育来发展,对集中力量保好义务教育这个重点,对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对激活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都是有利的。鼎城区桥南一块的教育发展格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桥南区域内,共有各类在校学生二.5万人,其中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到了一半。全市第一所民办高校同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5771人;全市最大的民办中学淮阳中学,在校学生近400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小学的泽云实验学校,在校学生1120人。整个桥南区域,在民办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达到3489名,占到该区域内初中学生总数的65%。桥南市场的外来人口很多,如果这些学校都由地方政府来举办,是难以承担的,政府通过创造环境,让民办学校发展起来了,实现了“双赢”的结果。有鉴于此,我们应该按照义务教育政府为主,非义务教育民办为主的取向,有效拓展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要主动拿出一部分普高资源,特别是优质的资源,吸引民资办学。市本级和各区县(市),两年内至少拿出1所普通高中进行民办改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全面放开,政府及其部门要从目前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有序退出,让民办充分发展。今后,各级新建学校基本上实行民办,招商引资。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以有独资、股份制、国有民办等多种实现形式。
二、给予平等待遇。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实行“三统一补”:“三统”,即对民办教育在师资、招生和教学管理上,和公办教育统筹起来。对公办学校教师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拆除公办学校教师和民办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对民办学校的招生和公办学校统一安排。对民办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公办学校统一管理。“一补”,就是对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并按义务教育标准收费的民办学校,给予办学经费补助。
三、实施政策优惠。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全面落实XX年第14次市长办公会议纪要规定(对民办学校的兴建、改建、扩建工程,减免报建规费,劳保基金按1%征收,其余部分缓交,其它各项规费全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对建校用地由政府全送;对民办学校免征价格调节基金;将民办学校纳入非税收入发票供给范围。
四、进行表彰奖励。各级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评选和表彰优秀民办学校,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民办教育举办者。
大力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地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根本诉求与期盼!
“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要求在教育公平的原则基础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之科学化、公平性,在发展中缩小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
“优质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前提,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而获得优良质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优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国家振兴的要求、社会和家庭的需要,更是我们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
从“教育均衡与优质”的内涵阐述中不难看出:均衡与优质已经成为衡量当下区域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教育强区的,让人民享受均衡发展的优质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区委、区政府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现有46所中、小学,纵观这些学校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如下一些差异:
首先是规模差异。仅以小学为例,规模在500人心下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最少者仅有200人左右。但也有部分名校、大校生源接近三千人。如此悬殊的规模,客观上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地发展。
其次是质量差异。总体而言,的教育质量是高的,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我们注意到:有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长期在低位徘徊,如此恶性循环,逐步就形成了一些薄弱学校。这与教育均衡与优质地发展极不相称的。
第三是师资差异。老师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均衡、优质教育的根本。我们校与校之间在师资力量对比上,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有的学校,带称号的骨干老师少之又有,甚至是个位数;而有的学校,特别是名校、大校骨干老师扎堆,比例甚高。另外,各所学校的老师之间,在精神状态、教学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氛围等方面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第四是成效差异。正是因为上述的差异,就造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的成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就形成了老百姓心目中所谓的名校与薄弱学校,更造成了“择校热”愈演愈烈的现状。
客观分析教育的现状,诸如此类的差异还有许多,如区域的差异、资源的差异、传统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大大制约了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滞缓了从教育大区向强区跨越的进程。
要缩小上述校与校之间的差异,就必须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更新教育发展的观念,追求教育均衡与优质发展,真正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统筹好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速度、效益,兼顾好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以统筹兼顾中处理好教育的公平、效率、差异、竞争之间的关系,在均衡中追求优质,在共同的追求中促进均衡。
(一)、完善激励机制,放大优质资源。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培养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各级骨干教师,激活各层次教师发展的源动力和内驱力,逐步形成全区教师动态管理新机制,从师资队伍建设上促进教育的均衡与体质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是继续有效开展“能级制教师”的评选工作,分层推进、培养和管理全区在职教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和谐发展,使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变被动为主动,让自身专业能力持续发展、提升成为自觉的诉求和强烈的愿望。
其次应统筹兼顾到全区各学校师资的实际状况,在师资力量的调配、骨干教师的评选、办学资金的投入等方面做到全区统筹考虑,并优先为薄弱学校考虑,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促使这些学校通过不断地“输血”变得逐渐优质起来。
再者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让的教师真正流动起来,教育主管部门坚持全区教育一盘棋,坚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并在评优、评先、评职等方面优先考虑、全面倾斜,实现教师有序流动、分层流动、合理流动、分批流动,真正意义上实现资源共享,就一定能够在促进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上走出具有特色之路。
(二)、激励错位发展,凸显办学特色。
其实,教育的均衡与优质发展并不意味着千校一面,那既不现实,也不客观,同时还会扼杀学校个性,更不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也不是优质的教育。因此,教育追求的应该是号召校校错位发展,凸显鲜明办学特色。只有坚持了校校错位发展,才能让更多的学校呈现出不同的学校风采,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学习生活,才能让的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壮观场景。
每所学校都应该在认真地研究本校的校史、校情、校貌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挖自身潜力与蕴藏资源,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积极吸收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确定本校错位发展的目标,确立本校具有校本特色的办学方向。
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激励校校错位发展、凸显鲜明办学特色必须是符合素质教育本质规律的、体现素质教育真正内涵的。因此,错位发展、办学特色与素质教育本质是不矛盾的,但只有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错位式发展、特色化构建,这样的错位与特色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三)、组团互进共赢,携手同创辉煌。
当下的“择校”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客观分析,“择校热”根源于教育资源不均衡,而“择校热”又加剧了薄弱校和优质校的分化,严重阻碍教育的均衡发展,彻底损害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怎么办?只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组团互进共赢,才能真正促进校际之间共同发展,让“择校热”降温。因为进行“组团互进共赢”的尝试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
以名校为龙头,以大校为平台,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方式,在一体化模式和共同体模式两大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探索“核心连锁”式、“教育联盟”式、“名校托管”式、优质资源再生发展式等多种运作机制,实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多种办学模式,进一步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化、优质化进程,率先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也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组团互进共赢、携手同创辉煌”的历程中,我们应该始终不渝地坚持三种理念:即大学习观、大培训观、大质量观。“大学习观”是指组团学校的老师在更新观念、重塑理念的过程中,进行共同的学习与探讨,乃至于整个区组织老师共同学习,共同提升。“大培训观”是指跨校组织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这有利于相互借鉴、互相切磋,类似于区的“名师讲坛”,其实学校需要的就是这种跨学校、跨学科的大培训。“大质量观”是指组团学校共同组织调研、进行质量监控、提升教学效益,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创造属于的教育均衡与优质发展的新辉煌。
(四)、加大投入力度,增添道道亮色。
纵观的中小学,一所所袖珍式的、小巧玲珑式的学校比比皆是,占地面积小、发展空间窄、政府投入的不足已经大大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成为制约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希望区委、区政府能够把加大教育投入、创办品牌学校纳入议事日程,加大实施力度,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校容、校貌,不断扩大校园面积,积极打造“文苑+花园”的精品校园,彻底打破发展瓶颈,。让老师、学生每天都能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同时让教育的品牌更加响亮,让教育的名片越发锃亮。
同时,我们也希望区教育主管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以“均衡、优质”为准绳,能够出台有力举措,尤其是在评价学校、考核老师等方面要有实实在在的体现。让那些在充分发挥自身示范引领作用的老师、让那些在流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老师……在考核中脱颖而出,在评先评优中名列前茅,彻底改变一些老师沉旧的、保守的观念,促使的每所学校都能够朝着均衡化发展、享受优质的教育。
的教育始终坚持“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始终怀有“负重攀登、敢为人先”的抱负,在追求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在追求优质教育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坚信: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教育主管部门的有效引领,有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全体人民的深切关注,教育一定会持续行走在均衡、优质的发展轨道上。
。 (五)教师队伍结构不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近年初中、高中渡峰扩容,师资层层上拔,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周岁,导致出现“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局面。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尽管我县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饱和,但按照新课程纲要的要求,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及初中、高中理科专业教师缺口很大。三是学段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县小学、初中教师超编350人,高中缺编222人。另外,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师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六)教育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教育优先发展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可,尤其是对基础教育重视、支持不够。学校周边环境还要下大力改善。 3、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省为主,中央、省、市和县、乡、村分级负责,共同承担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力度,缩小地域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切实提高农村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比例;在全面实施“一费制”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提高省市级财政的补助额度;建议修改完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办学责任。 二、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对现有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通过采取变更产权、国有民办、民办公助、个人领办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改制,增强办学活力。 三、努力化解教育债务。一是抓紧清理、核实教育负债,澄清全县教育债务底子,杜绝发生新的债务;二是理清教育债务、债权关系,制订消赤减债的整体规划;三是建议上级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化解教育债务。 四、建立健全教师科学流动机制。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吸纳一批优秀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农村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二是设立边远乡镇教师津贴,实施向边远乡镇教师倾斜的晋级评职政策,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乡村学校任教,进一步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三是成立教师人事管理中心,实施教育人事代理,逐步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民办、公办学校竞争互动的人才交流机制。四是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竞争机制。 五、大力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一是切实建立起领导干部教育工作政绩档案。二是严格实行“三项制度”。即“检查准入制度”、“首查不罚制度”和“罚款集中缴财政制度”,禁止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三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主要是严格规范整治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以上就是"教育发展调研报告3篇"相关调研报告模板内容,更多范文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