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需要每天喝牛奶吗(成年人还要每天喝牛奶吗)
605 2022-09-30 03:56:34
1、工程概况 在该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针对该工程平面凹口较深,平面较为狭长及高宽比较大等结构特点,在结构布置、分析计算和构造措施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处理,使整体设计满足规范要求,且经济实用。
以下谈谈本人在设计中的一点体会。 该工程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八层,总建筑面积:18036.69m2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7516.88m2,建筑物室外地坪至主体结构檐口的高度为:89.4m。
地下室建筑面积:1519.81m2,地下室层高4.50m:裙房三层。一层层高5.4m:二、三层层高为4.5m。
主楼四至二十八层,每层层高3.0m。该楼层四层以上平面南侧凹口深5.6m,占凹口方向楼板长15.900m的35.2%,另还有两处凹口分别占凹口方向楼板长的32.8%和16.9%,高宽比为5.6。
2、地基及基础 2.1 地基土层结构及特征 据本次勘探揭露,拟建场勘察深度内岩土体可分为l0层:①层冲填土、②层耕填土、③层细砂、④层中砂、⑤层粗砂、⑥层砾砂、⑦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⑧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 2.2 地下水埋藏条件及砼腐蚀性评价 勘察场区内赋存有上层滞水和潜水。
据场地水质分析报告结果:拟建场地下潜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2.3 地基方案与基础选型分析评价 根据以上场地地基岩土层条件和拟建建筑物点,经过充分的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决定采用直径分别为Ф800、Ф1000、Ф1200的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以⑧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做桩端持力层。
桩长为22~29m左右,Ф800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4200KN;Ф1000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6000KN;Ф1200的单桩承载力设计值为7900KN。因南昌地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中均有多层且无规律的软弱夹层,桩端进持力层取5d。
根据最后静荷载试验结果来看,Ф1000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13500KN,极限状态下桩顶累计沉降量为16.9mm,质量和经济效果均较好。本工程主楼带地下室、地下室层高4.5m,底板掺混凝土膨胀剂,桩基承台为梁式承台,因为上部结构为剪力墙,荷载分布较为均匀,因而梁板截面高度不需过大,承台梁高lO00mm,地下室底板除核心筒部分(1500mm)外,其余均为350mm,砼标号为C30;为抵抗混凝土收缩、徐变及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地下室底板采用双层双向满布配筋Ф14@120。
地下室外围墙厚300mm,内部剪力墙厚250mm,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板厚为200mm,并采用双层双向Ф 12@150满布配筋。 3、上部结构设计与计算 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为丙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按设防烈度6度计算,采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结构的阻尼比为0.05,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04,基本风压为0.55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结构体型为1.4。地震力按X、Y两个方向计算,同时考虑扭转耦联,竖向力按模拟施工加荷方式1计算,风荷载按X、Y两个方向计算,恒、活荷载分开计算,周期折减系数为0.9,计算取21个振型。
连梁刚度的折减系数为0.7,考虑抹灰粉刷层重量后,混凝土的重度为27KN/m2,地震力的分项系数为1.3,风荷载分项系数为1.4,恒荷载分项系数为1.2,活荷载分项系数为1.4。墙元细分中,壳元最大控制边长为2.0m。
该建筑平面有多处凹口,平面较为狭长,再加上楼梯问和电梯间开洞,采用SATWE进行分析。计算结构显示,结构在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位移均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但以扭转振动为主的第三振型周期T3 与侧向振动为主的第一振型周期T1之比为0.756;以扭转振动为主的第三振型周期T3和以侧向振动为主的第二振型周期T2 之比为0.865,并且第一振型和第二振型的扭转振动成分偏大,这表明结构扭转效应显著,对建筑结构不利。
同时计算结果还表明,凹口周围、楼房东西两端及平面宽度变化处梁、墙等构件内力值较大。在设计时,考虑应将楼、电梯间处核心筒及5-12、5-14轴上剪力墙加强且连成整体,形成受力的主要部位,承担大部分的剪力和弯矩,实际电算时加强或削弱此部分刚度(主要为增加或减短墙长)对位移影响较大,较增加墙厚等方法有效的多。
实际电算和分析相同,但由于建筑功能限制,5-G轴上,5-9轴和5-1l轴间;5-15轴和5-17轴间、还有5-l2轴和5-14轴间无法布置剪力墙,只有设置宽扁梁,加强刚度,实际效果较好,剪力墙成筒布置,在筒与筒之间将板厚加厚为120mm,实际电算时所有凹口处按未设连梁电算,在位移等满足要求规范要求,施工图则按所有凹口处增设250*400连梁处理,更加安全。在平面宽度变化处,剪力墙本工程剪力墙布置既满足了规范要求,经济效益又较好。
为消除混凝土收缩、温差可能引起的裂缝,将屋面板配置了双层双向钢筋。 除平面不规则以外,该房屋的平均高宽比为5.6也较大,因而验算结构底部外围构件在侧向力最不利组合情况下的轴压比,并控制轴压比在0.6内;验算桩基在侧向力最不利组合下的抗压能力以及桩身是否会出现拉力,并通过调整桩的布置,使其符合要求。
在抗震构造措施方面,建筑物底部。
土木构建专业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探索
土木工程建筑物结构形式
论述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的方法
构建土木工程结构的超市化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土木工程结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探讨
基于结构工程师执业制度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
土木建筑结构安全问题的探讨分析
某改建高层商业建筑的结构检测
爬模施工技术在筒式结构建筑中的应用
浅论建筑结构分析中计算简图的建立
浅谈国内外建筑工程结构楼板裂缝问题
浅谈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要点
浅谈我国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浅议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几点问题
新规范下的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步骤探讨
砖混结构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质量控制
桩锚式支护结构在建筑深基坑中的应用
建筑混凝土结构节点部位钢筋间距的技术质量分析
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控制
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预防
建筑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研究
建筑墙板结构正截面受压设计方法研
建筑墙面装饰装修设计的结构要求与作用
建筑透明围护结构节能构造应用研究
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具有奖惩结构的三级建筑供应链工期协调优化
空间与结构德国图书馆建筑理念
辽宁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研究
论建筑结构与电气设计施工的协调处理
民用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研究
某超高层建筑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某超高层建筑局部结构模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
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的探讨
房屋建筑中砖混结构墙体开裂问题的探讨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常见裂缝问题及处理方法
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延性设计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与基础地基共同工作的半解析静力分析
工程造价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探讨
关于建筑工程中砖混房屋上部结构加固技术
关于结构美学的建筑哲学思考
混凝土建筑结构常见裂缝原因及预防措施
基于结构设计的民用建筑加固改造
从汶川地震谈建筑结构设计
南北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措施比较研究
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你没说清楚要什么类型的结构设计论文,我就帮你整理了土木建筑结构设计论文
1、引言 自1885年美国兴建第一幢高层建筑——芝加哥保险公司大楼(10层,55m)以来,高层建筑的发展很快,从20世纪初至1979年,全世界建成200m以上的高层建筑有50幢以上,其中大部分建筑在美国。
其中著名的有1972年建造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110层,417m,415m),1974年建造的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Sears Tower,110层,443m)。 在我国,目前高度在104m以上的高层建筑超过100幢,分布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20个大城市,其中以上海为最多。
1998年建成的金茂大厦(88层,420.5m),是世界第三高楼。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
一方面,因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2)轴向变形不容忽视。
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数值很大,能够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从而会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跨中正弯矩之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还会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3)侧移成为控制指标。
与较低楼房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楼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随着楼房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移变形迅速增大,因而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应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4)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高楼结构更柔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
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3、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1)框架-剪力墙体系。
当框架体系的强度和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往往需要在建筑平面的适当位置设置较大的剪力墙来代替部分框架,便形成了框架-剪力墙体系。在承受水平力时,框架和剪力墙通过有足够刚度的楼板和连梁组成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
在体系中框架体系主要承受垂直荷载,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剪力。框架-剪力墙体系的位移曲线呈弯剪型。
剪力墙的设置,增大了结构的侧向刚度,使建筑物的水平位移减小,同时框架承受的水平剪力显著降低且内力沿竖向的分布趋于均匀,所以框架-剪力墙体系的能建高度要大于框架体系。 (2)剪力墙体系。
当受力主体结构全部由平面剪力墙构件组成时,即形成剪力墙体系。在剪力墙体系中,单片剪力墙承受了全部的垂直荷载和水平力。
剪力墙体系属刚性结构,其位移曲线呈弯曲型。剪力墙体系的强度和刚度都比较高,有一定的延性,传力直接均匀,整体性好,抗倒塌能力强,是一种良好的结构体系,能建高度大于框架或框架-剪力墙体系。
(3)筒体体系。凡采用筒体为抗侧力构件的结构体系统称为筒体体系,包括单筒体、筒体-框架、筒中筒、多束筒等多种型式。
筒体是一种空间受力构件,分实腹筒和空腹筒两种类型。实腹筒是由平面或曲面墙围成的三维竖向结构单体,空腹筒是由密排柱和窗裙梁或开孔钢筋混凝土外墙构成的空间受力构件。
筒体体系具有很大的刚度和强度,各构件受力比较合理,抗风、抗震能力很强,往往应用于大跨度、大空间或超高层4、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4.1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基本假定 高层建筑结构是由竖向抗侧力构件(框架、剪力墙、筒体等)通过水平楼板连接构成的大型空间结构体系。要完全精确地按照三维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是十分困难的。
各种实用的分析方法都需要对计算模型引入不同程度的简化。下面是常见的一些基本假定: (1) 弹性假定。
目前工程上实用的高层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均采用弹性的计算方法。在垂直荷载或一般风力作用下,结构通常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这一假定基本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
但是在遭受地震或强台风作用时,高层建筑结构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位移,出现裂缝,进入到弹塑性工作阶段。此时仍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和位移时不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工作状态的,应按弹塑性动力分析方法进行设计。
(2) 小变形假定。小变形假定也是各种方法普遍采用的基本假定。
但有不少人对几何非线性问题(P-Δ效应)进行了一些研究。一般认为,当顶点水平位移Δ与建筑物高度H的比值 Δ/H > 1/500时, P-Δ效应的影响就不能忽视了。
(3) 刚性楼板假定。许多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方法均假定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无限大,而平面外的刚度则忽略不计。
这一假定大大减少了结构位移的自由度,简化了计算方法。并为采用空间薄壁杆件理论计算筒体结构提供了条件。
一般来说,对框架体系和剪力墙体系采用这一假定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对于竖向刚度有突变的结构,楼板刚度较小,主要抗侧力构件间距过大或是层数较少等情况,楼板变形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结构。
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不论住宅及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
一、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超高层建筑缺点是造价高、成本高,电梯设备,结构、材料设备,安全性、保障性都会带来建设成本的提高.超高层建筑的优势也非常明显:集约化,垂直发展,形象突出,可以作为地标建筑;特别是在商业非常密集的地区,超高层建筑可以充分展现自己‘高’的优势和特点.
二、超高层建筑难点主要有:
1、结构系统;2、垂直交通设计;3、电梯;4、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5、消防;6、测量;7、侧向风影响;8、烟囱效应;9、烟囱效应;10、施工难点
超高层施工特点:
(1)超高层基础采用深基础.由于建筑高,体量大,支撑高层的地基必须达 到足够的强度,所以多采用深基础,持力层嵌入微风化岩层.(2)超高层地下室深度大、层数多、面积大.一是要满足建 筑功能方面的 要求,比如人防面积、停车位数量 等;二是要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抗浮 问题.(3) 超高层结构形式多为混合型.如型钢砼、钢管砼、钢钢砼结构或全钢 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施工简便、工期短、结构性能好且大大节约建筑材 料,目前已成为超高层建筑群最为实用和主要的结构形式.(4)超高层装饰工程装饰富于变化,工程量大,技术含量高、要 求高.超 高层建筑的装饰工程的安全性功能尤其 重要,抗风压,风、水、气的密闭性 要求高.(5)建筑功能复杂,子系统多,安装工程工 程量大,要求精度高.
一、前言:由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根据有关规范的要求,在这些建筑里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在此,本人仅以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方面谈一下个人对这类设计的一些看法。二、工程实例概况:中基财富花园位于北京亚运村附近,整个工程由主楼和附楼组成,地下二层为人防,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1层~4层为商场,5层~22层为住宅,附楼设有水泵房、变电所、锅炉房、行政办公室等,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
三、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1. 方案的确定:在设计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时,首先明确建筑物本身建筑特点和功能特点,了解该建筑的防火工程设计中其它专业的设施,尤其是设备(通风、水)专业对于电气专业的设计要求,然后根据有关规范对建筑物定性,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该工程为二类高层建筑,是二级火灾自动报警保护对象。
本建筑的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采用集中报警系统,它有下列部分组成:a. 消防控制室(设于首层):内设集中报警控制器,总线联动控制盘和多线联动控制盘,消防电话总机、火灾广播设备。b. 探测回路:1.感温探测器:设于地下停车库和其它平时有烟场所。
2.感烟探测器:设于住宅部分的电梯前室、公共走道、疏散楼梯,商场的经营大厅及除卫生间外的所有房间、消防泵房、变配所、电梯机房、值班室等所有公建用房。3. 消火栓按钮:所有消火栓(水道专业提供)内。
4. 手动报警按钮:地下车库存、商场及住宅部分的公共区域。5. 水流指示器和湿式报警阀:水道专业提供位置。
c. 控制回路:1.消防广播和声光报警器:设置部位同探测器。2.防火卷帘门:设于地下车库和商场。
3.正压送风机:调于屋顶。4.排烟风机:由通风专业提供,含排烟口和防火阀。
d.其它: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照明,设置部位如下:1.消防电梯:由建筑专业提供。地下车库、商场、住宅部分的公共走廊、电梯前室和疏散楼梯。
该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为:控制中心对探测回路进行巡测,当某一探测区域内着火,该处探测器采集到现场信号,并立即把信号发回控制中心的控制器,控制器将此信号进行判断,确认着火后,向火灾现场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和火灾应急广播;另外联动控制向需要联动的消防设备发出执行信号,包括点燃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器照明;启动消防护泵和正应送风机;启动火灾现场的排烟风机,打开相关的排烟口和防火阀;迫降电梯并使消防电梯处于待命状态;切断非消防电源,消灭初期火灾。2.控制中心的组成、功能、特点:控制中心设于首层,双路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其组成前面已述。
在本设计中选用的火灾报警控制器为san040型智能火灾报警控制器,8回路设计,每回路127个地址编码,只需一台控制器。系统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将san100型联动控制盘通过内部标准rs—232口与本控制器连接,可组成全总线式报警联动控制器,一改过去报警、联动双总线的控制模式,联动控制模块、监视模块与各探测器使用同一总线,其联动点可在8个回路中任意分配,使工程布线大为简化,其主要特点有:a.采用微电脑控制,配置32kbyte高性能监控软件,总线数据传输采用pwm方式,抗干扰性强;b.与探测器及模块的连接采用无极性二总线方式,用树枝或环形结构均可;c.内设运行存贮器(即黑匣子)且不会因断电而丢失,为分析火灾原在提供可靠依据;d.自动检测功能;e.可对任意数量的探测器进行“开启”或“隔离”操作。
本设计中选用的联动控制为san100型,其特点为:a.插箱式结构,可根据受控设备的数量任意组合;b.联动设备通过模块与探测器挂接在同一总线上,实现全总线控制方式;c.“自动”、“手动”及“禁止”转换开关的设计,可杜绝误操作。本设计选取用的多线制动控制盘采用san110型,专门用来控制消防系统中的主要消防设备,如消防泵、排烟机、送风机等,与san040控制器配接后,通过联动逻辑关系实现对联动设备的自动联动控制,也可利用联动控制盘上的启动按键对联动设备进行手动控制。
3.探测回路:探测回路包括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等,其产口的选型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手动报警按钮应设在各层出入口明显位置,高度1.5米,并满足在一个防火分区内任何位置到最邻近的手报按钮的步行距离不大于25米(在这一点上执行的是jgj/t16—92,国标gb50116—98要求的是30米)。4.消防广播系统和警报装置:本设计装置了总线消防广播系统,消防广播平时兼作背景音乐和正常广播,发生火灾时,由控制中心输出单元通过信号线相关声光报警驱动模块或总线消防广播模块发出指令,若地下室发生火灾,则接通地下各层及首层;若首层发生火灾,则接通地下各层,首层及二层;若二层或二层以上发生火灾,应先接通火灾层及相邻的上、下层,以帮助现场人员疏散逃生,消防广播扬声器不应低于3w,且应满足在一个防火分区内任何位置到邻近的扬声器的步行距离不大于25米。
对于我们这些建筑行业的广大工程人员,接触最多最普遍的房屋,是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丙类(重点设防、标准设防)建筑,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表6.1.1给出了乙类混凝土结构的适用高度指导我们,表6.1.2给出了丙类混凝土结构的适用高度指导我们。
根据所在地区的设防烈度、房屋所需建造高度,指出宜采用的不同结构型式;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又告诉我们,分别建筑平面、竖向不规则情况,分别列出A级高度、B级高度时,不同结构型式的适用高度。使我们对多、高层建筑物结构体系的选择基本清楚。
若楼主有兴趣,不妨举例讨论讨论,对朋友们是有益的。
充分发挥广场的作用 高层建筑由于其体量的巨大,往往给街道空间一种突然的压迫感,使人感觉好像从一个大空间突然进入一个小空间,这是由于高层建筑的体量所造成的对比。
因此凡是处在街道两旁体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在设计时应该对其进行后退处理,并在其退出的用地上设计一个广场空间,这个广场空间将起到空间的缓冲作用;而且由于高层建筑的建筑面积远远超出其用地面积,容纳的人员较多,出入口人流密度相对较大,后退出的广场空间也起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 巧妙地运用一些处理手法 高层建筑的塔楼部分虽然变化的余地不大,但是底层部分却可以进行一些巧妙的处理来丰富空间形式。
一般可以采用底层架空和入口缩进的手法。底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它可以在高密度的环境中争取到宝贵的用地,把城市的道路、广场和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通透的、公共的开放空间,给市民以小憩之地;同时还可以改善人流、视觉拥挤的状况,连通几个主要的公共场所,以增加城市空间的层次。
避免高层建筑密集 高层建筑的密集虽然对于城市办公等条件方便有利,却给城市空间带来很多压力,造成城市空间和城市交通的拥挤,甚至是一些史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比如一些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以前未出现过的光污染;还有就是形成高压风带和风口,这些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此在规划设计中要对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进行限制,避免高层建筑的集中分布。
控制超高层建筑数量 超高层建筑往往以其象征性和代表性而存在,实际上这类建筑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一些已建成的超高层建筑投入使用后,收益并不乐观,可以说仅仅是体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