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需要每天喝牛奶吗(成年人还要每天喝牛奶吗)
605 2022-09-30 03:56:34
对不起,我只知道这么多
七年级上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8、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望岳》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陈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陈涉世家》
3、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隆中对》
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已,通“以”。《隆中对》
九年级下
1、公输般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鱼我所欲也》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通假字:(读本字音)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A.名词的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 同上 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 同上 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同上 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 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 同上 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同上 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B.动词的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 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 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 使……争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C.形容词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 变小,变弱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③固例句 出处 释义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 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巩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廉颇蔺相如列传》 坚持、坚决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王忠肃公翱事》 一定、必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本来、原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既、已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赋》 固执、顽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然、诚然④利例 句 出 处 释 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锐利、锋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有利、条件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商人重利轻别离 《琵琶行》 利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谋攻》 胜利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冯婉贞》 有利于⑤遗例 句 出 处 释 义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封神演义》 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遗漏、忽略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给予⑥度例句 出处 释义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尺码、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程度、限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 《采桑子•重阳》 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扬州慢》 谱写、创制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指南录)后序》 考虑、思虑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过秦论》 量、计算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问说》 推测、猜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通“渡”,过3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被动句③陈利兵而谁何。 宾语前置句④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介词结构后置2.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子坐(坐通座,座位)沛公不胜杯杓(杯通杯,杓通勺,酒器)3.一词多义【举】A动词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不就(推荐《张衡传》)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行动、发动《陈涉世家》)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攻取,占领《阿房宫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抬起,本课)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孔雀东南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完毕,尽,本课)B副词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全、皆《六国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整个《屈原列传》)【谢】动词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本课)乃令张良留谢(辞别,本课)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告诉、询问《孔雀东南飞》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渠》)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信。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 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
第一、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人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
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刺激,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第二、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和断句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同时,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
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
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
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
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
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
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
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
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
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
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第三、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在疏通文字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学生得首先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因为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非常重要。
三、语音 缥(piǎo)碧 无碍(ài)负势竞(jìng )上 泠泠(líng)作响 嘤嘤(yīng )成韵 鸢(yuān)飞戾( lì )天 互相轩(xuān )邈(miǎo ) 四、通假字 1、有时见日 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 “反”同“返”、返回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蝉则千转不穷。(尽,完 ) ①. 欲穷其林。
(走完 ) 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 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至 ) ③. 果如鹤唳云端。( 叫 )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风烟俱净 风烟:指烟雾。
俱:都 2、天山共色 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天下独绝 独绝:; 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 经久不绝:停。
5、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6、急湍甚箭 急湍:急流的水 7、皆生寒树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8、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9、互相轩邈 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0、泠泠作响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1、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 12、鸢飞戾天者 戾天:到天上;戾,至 13、望峰息心 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4、经纶世务者 经伦:筹划、治理。
15、窥欲忘反 忘反:流连忘返; 16、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7、在昼犹昏 犹:好像,如同。
18、疏条交映 交映:互相掩映。 19、水皆缥碧 缥碧:青白色。
20、嘤嘤成韵 韵:和谐声音。
1. 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 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 表主管的:知、典、主
5. .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 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 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 表人物个性的:
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
(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
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
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
9. 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 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 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 .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 .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 .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 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 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 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 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 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 表监狱的:囹圄、狱
21. 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 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缣、缯、蚕、桑、
23. .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 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 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 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 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 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 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 表揭发的:劾、讦、揭
31. 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 表朝见的:朝、觐
33. 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 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 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 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 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 表告别的:辞、别、谢
39. 表暗中的:阴、间、密
40. 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 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 .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 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44. 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45. 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 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 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第一节 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 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第二节 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第三节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
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
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
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
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四)主谓倒装句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
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
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
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