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祖禹被苏轼赞誉

2023-06-17 14:02:57

范祖禹原文_翻译及赏析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於哲宗元符元年,终年五十八岁。著名史学家,“三范修史”之一。祖禹著《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范祖禹 生平

范祖禹,生于仁宗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卒於哲宗元符元年十月初十(公元1098年11月5日)。字淳甫,一字梦得,是北宋中期著名的史学家,“三范修史”范镇、范祖禹、范冲之一。

据说,范祖禹出生时,他母亲梦见“一伟丈夫被金甲入寝室,曰:‘吾汉将军邓禹。’”因此,被命名为范祖禹。范祖禹从小是孤儿,他叔祖父是北宋名臣范镇,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抚育。但范祖禹仍因为自己是孤儿而伤心不已,每当别人参加喜庆宴会时,他都面容凄惨,心情抑郁。整日里闭门读书,从不干预人事。后来到了京城汴梁,所接触的都是一时名人。叔祖父范镇对范祖禹十分器重,说:“此儿,天下士也。”

范祖禹在仁宗嘉祐年间,中进士甲科。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在洛阳十五年,一心撰写《资治通鉴》,不事进取,赢得司马光的称赞。司马光认为他“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推荐范祖禹任秘书省正字。当时是王安石执掌朝政,也十分看重范祖禹。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与范祖禹十分友善,曾示意范祖禹去拜谒王安石,但范祖禹竟不为名利所动,没去拜谒。富弼致仕以后住在洛阳,很少与人接触,唯独对范祖禹例外;富弼病重时,召来范祖禹授给他临终密疏,主要是论述王安石查封误国和新法的弊端,言辞十分激切。富弼死后,别人都认为这样的奏疏奏上去肯定会得罪王安石,建议范祖禹不要上奏,但范祖禹还是坚持上奏了。

神宗死去,哲宗继位,范祖禹擢任右正言。后吕公著执掌朝政,而范祖禹是吕公著的女婿,避嫌辞职改任祠部员外郎,不久又辞职而除任著作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后迁任著作郎兼侍讲。

哲宗因夏天暑热,暂停讲书,范祖禹上疏皇帝认为,“陛下今日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叫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并庆,务为邪谄,以窃富贵。”建议哲宗恢复讲读。不久,范祖禹迁任起居郎,又召任中书舍人。吕公著死去,召拜右谏议大夫,首次上疏论皇帝正心修身的必要性。蔡确得罪,范祖禹上疏,建议宽厚对待大臣。蔡京在蜀地任职,范祖禹上疏批评蔡京“小有才,非端良之士。”当时的执政大臣想在新法、旧法中间依违模棱,范祖禹上书反对。不久,兼任国史院修撰、礼部侍郎,上书论述监、司、守、令官职的重要性。

宣仁太后去世,朝迁上下议论纷纷,当权者胆小畏惧,莫敢发言,范祖禹担心小人乘机兴风作浪,危害朝政,上奏皇帝不要听信谗言,遗误将来。又建议皇帝“以大公至正为心,罢安石、惠卿所造新法,而行祖宗旧政。”

哲宗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朝政,有意恢复王安石、吕惠卿时期颁行的新法,范祖禹上书皇帝,极力证明章惇不可大用,皇帝没有听从,于是范祖禹请求离开京城去地方。皇帝当时准备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反对的人为数不少,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陕州或扒。不久,有人上奏论范祖禹在撰修《神宗实录》时刊落事迹衫蔽昌、变乱美恶,再加上曾经上书谏禁中雇乳媪事,于是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贺州二地;不久,又迁往宾州、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至化州安置,未几卒,卒年五十八岁。

据记载,范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从不模棱两可。在皇宫里侍从皇帝,“守经据正,献纳尤多。”范祖禹为皇帝讲解《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时,拱手而立,再三吟诵,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每次为皇帝进讲之前,一定要端正衣冠,好似在皇上面前一般,命子弟在一旁侍立,先按讲其说,“开列古义,参之时事,言简而当,无一长语,义理明白,粲然成文。”被苏轼誉为皇帝的第一号讲官。范祖禹除参预编撰《资治通鉴》外,还独自撰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皇政典》六卷。特别是《唐鉴》十二卷,“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

范祖禹的诗文端溪千仞涵明星,虢山木古藏阴灵。苏公赠我此二宝,使我坐卧瞻云屏。我观天地间,有物皆流形。或从清空入幽谷,中夜陨石翻阶蓂。齐谐志怪不能状,欲说但恐同优伶。公游浙江探禹穴,长啸宇宙临沧溟。手攀天河弄星月,醉落大笔还微醒。故分星月入我室,光照窗户风生庭。长林偃绝壁,晚色寒青冥。似闻洪涛卷万木,直干不折当风霆。玄云欲落雪。夜久孤灯荧。报赠愧无青玉案,苦吟徒使鬼神听。——宋代·范祖禹《子瞻尚书惠涵星砚月石风林屏作歌以送之赋十》

子瞻尚书惠涵星砚月石风林屏作歌以送之赋十

宋代范祖禹

展开阅读全文∨ 端溪千仞涵明星,虢山木古藏阴灵。

苏公赠我此二宝,使我坐卧瞻云屏。

我观天地间,有物皆流形。

或从清空入幽谷,中夜陨石翻阶蓂。

齐谐志怪不能状,欲说但恐同优伶。

公游浙江探禹穴,长啸宇宙临沧溟。

手攀天河弄星月,醉落大笔还微醒。

故分星月入我室,光照窗户风生庭。

长林偃绝壁,晚色寒青冥。

似闻洪涛卷万木,直干不折当风霆。

玄云欲落雪。夜久孤灯荧。

报赠愧无青玉案,苦吟徒使鬼神听。 ▲ 轩亭枕苍峰,缥缈视空阔。长江翻天去,回斡地轴折。洪涛破山门,崖谷尽争裂。孤云行无踪,飞鸟去自没。游子怨路长,烦襟此披豁。昔观黄河流,浩荡窥禹穴。乾坤何壮观,永叹旧游绝。兹亭虽非匹,山水颇秀发。茫茫八纮内,所历但毫末。安得乘飞飙,人寰瓷超越。——宋代·范祖禹《资州路月山亭》

资州路月山亭

宋代范祖禹

展开阅读全文∨ 轩亭枕苍峰,缥缈视空阔。

长江翻天去,回斡地轴折。

洪涛破山门,崖谷尽争裂。

孤云行无踪,飞鸟去自没。

游子怨路长,烦襟此披豁。

昔观黄河流,浩荡窥禹穴。

乾坤何壮观,永叹旧游绝。

兹亭虽非匹,山水颇秀发。

茫茫八纮内,所历但毫末。

安得乘飞飙,人寰瓷超越。 ▲ 山行无晨暮,日暝崖谷昏。哀猿落客泪,永路惊旅魂。凭陵高山巅,俯视大江奔。回环岛屿合,萦转洲渚屯。行云赴楚天,飞鸟下蜀门。地遐怪物聚,寺古深殿存。忆昔李氏末,烟尘暗中原。奸雄竞草窃,割据穷海根。干戈百年后,见此败屋垣。我来属清秋,登览无俗喧。山深虎豹归,水静蛟鼍骞。临风独笑咤,浩荡欲飞翻。——宋代·范祖禹《资州路东津寺》

资州路东津寺

宋代范祖禹

展开阅读全文∨ 山行无晨暮,日暝崖谷昏。

哀猿落客泪,永路惊旅魂。

凭陵高山巅,俯视大江奔。

回环岛屿合,萦转洲渚屯。

行云赴楚天,飞鸟下蜀门。

地遐怪物聚,寺古深殿存。

忆昔李氏末,烟尘暗中原。

奸雄竞草窃,割据穷海根。

干戈百年后,见此败屋垣。

我来属清秋,登览无俗喧。

山深虎豹归,水静蛟鼍骞。

临风独笑咤,浩荡欲飞翻。 ▲ 查看更多范祖禹的诗文

《范祖禹传》的翻译

【范祖禹传】译文

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伟岸男子身披金甲进入寝室,说:“我是汉代将军邓禹。”既而醒来,好像还看见此人,于是取名祖禹。从小成为孤儿,叔祖父范镇抚育他像自己的儿子。祖禹自己认为幼失怙恃,身世孤单,每过年时亲戚宾客庆集,他却忧伤好像无所容身,闭门读书,从没有参预应酬请托。不久以后到达京城,所有与他交游的,都是一时著名人物。范镇器重他说:“这个孩子,是天下士人。”

中进士甲科。跟随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阳十五年,不事职位的升迁。书修成,司马光推荐他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王猛渣安石当权,尤其爱重他。王安国与祖禹友善,曾告诉王安石看重他的意思,祖禹终没有前去拜见。富弼致仕后居住在洛阳,向来严肃刚毅,杜门很少与祥蚂人交接,惟独厚待祖禹;病情加重,召见祖禹授以密疏,大致是议论王安石误国以及新法的危害,言辞极为愤慨中肯。富弼去世,人们都认为不可以上奏,祖禹最终上奏了此事。

神宗去世,祖禹上疏论丧服之制说:“先王制作礼仪,君服与父服相同,都是穿斩衰朝服,服期三年,大概是担心为人臣者不以父事其君。自从汉代以来,不只是人臣不按丧礼规定穿戴丧服,人君也不守三年之丧。国朝自祖宗以来,外廷虽然采用易月的制度,宫中实行三年丧服制。君主丧服如古代,但臣下还是依照汉代制度,所以十二天而为周年祭,一个月而又为周年祭,二十四天而为三年满,二个月又为三年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这于礼制无所依据。古代二年而三年满,隔月而脱下孝服。礻覃,是除丧服的祭名,不是丧服的种类。现在却为之穿浅色丧服三天后脱下,这是不遵守成规定法的礼制。丧服既除,到葬礼时又穿上,附祭于先庙后即是吉祥,仅仅八个月而就纯粹吉祥,无所不佩带,这又是礼制之没有浸润。每月的初一、十五,大臣们穿着上朝的衣服来到殡宫,这是以吉服临丧;人主穿丧服在上,这是以先帝的丧服作为人主的私丧,这二者都是礼制所不安的。”

哲宗即皇帝位,提拔祖禹为右正言。吕公著执政,祖禹因女婿的嫌疑辞谢,改为祠部枝宴悄员外郎,再次辞谢。被任命为著作佐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升任著作郎兼侍讲。

神宗已经二周年祭,祖禹向宣仁太后上疏说“:现在吉祥才开始,服御一新,奢侈节俭的端倪,都是由此开始。凡是可以荡心悦目的,不应该比以前更厉害。皇帝圣性未定,见节俭则节俭,见奢侈则奢侈,所以训导成德,举止应该有制可依。现在听说奉宸库取珠宝,户部使用黄金,其数量很多,恐怕无限度增加,希望在没有发生之前予以制止。崇俭敦朴,辅养圣性,使目不视美色,耳不听淫声,不符合礼仪的不说,不符合礼仪的不动,那么学问日增,圣德日隆,这是国家无疆的福运。”按照过去的旧例,孝服脱下后应开乐置宴,祖禹认为因脱下孝服而开乐置宴,就像脱下孝服而庆贺,不是君子不得已而脱下孝服的意思,这不可以。

夏天暑热暂时废除讲读,祖禹说:“陛下今天学与不学,关系到今后国家的治乱兴衰。如果好学,那么天下君子称慕,希望立在朝廷,以正直之道事奉陛下,辅佐德业,而致于太平;如不学,那么小人都动心,致力于为邪说谄媚,用以窃取富贵。而且大凡人之增长学问,没有不是在年少之时,现圣质日长,几年之后,恐怕会没有像今天这样专心,私下替陛下可惜。”升任起居郎,又诏试中书舍人,都没有接受。吕公著去世,召拜右谏议大夫。首先上疏论人主正心修身的要旨,请太皇太后每天以天下之勤劳、百姓之疾苦、大臣们的邪恶正直、政事的得失,开导皇帝之心,把这些明明白白存于心中,使今后众说不能迷惑他,小人不能进用。

蔡确已经获罪,祖禹说:“自从乾兴年以来,不窜逐大臣六十多年,一旦实行,流传四方,无不震惊耸动。蔡确离开相位已很久,朝廷中大多不是他的党羽,间或有偏见异议的,如果一切都认为是依附蔡确而将他们除去,恐怕刑罚失中,而且人情不安。”

蔡京镇守蜀州,祖禹说:“蔡京小有才能,不是正直之士。如果使他镇守成都,他回来,当会让他执掌朝政,不应推重助长。”当时执政大臣打算在新法旧法中有所创立。祖禹认为朝廷既然已察觉王安石新法是不对,只应恢复祖宗旧制,如果出于新旧之间,两用而兼存之,那么纪纲会败坏。升任给事中。

吴地发大水,诏令拿出百万斛米、二十万缗钱赈济救灾。谏官认为报告灾情的人是妄言,请求加以验证考实。祖禹封回其奏章,说:“国家根本,仰给于东南。现在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向上要吃,以解脱朝夕之急。上奏灾情即使稍有夸大,正当略而不问。如果稍加惩责,恐怕今后没有人敢说话了。”

兼任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论选择监司守令说“:祖宗划分天下为十八路,设置转运使、提点刑狱,收乡长、镇将的权力全归于县,收县的权力归于州,州的权力归于监司,监司的权力归于朝廷。上下相维,轻重互相制约,建置的方法,最为适宜。付给监司一路,付给守臣一州,付给令宰一县,都是与天子分土而治,这难道不可以选择吗?祖宗曾有考课制度,专门察访各路监司,置簿书在中书,以稽考其大要。现应委托吏部尚书,取应为知州的,分条别列功绩情况上报三省,三省召见考察,如果其人可以任用,就按次序列表任用。到任,就令监 *** 核他的课绩,一年之后,可以比较优劣而进行进退升降。这样就得人必多,监司、郡守得人,县令没有才能,不是所要担心的。”

听说宫中寻找奶妈,祖禹认为皇帝已十四岁,不是近女色的时候,上疏规劝进德爱身,又请求宣仁太后保护皇帝的身体,言辞极为恳切。不久宣仁太后谕示祖禹,认为外面的议论都是虚传,祖禹又上疏说:“我说皇帝进德爱身,应常常以此为戒。太后保护皇帝的身体,也希望因此不要忘记。现外面议论虽然是虚传,也足以为预先之戒。我侍奉于左右,有道听途说,实在怀着个人忧虑,因此不敢避妄言之罪。凡是事情在没发生之前说出来,则诚然为过失,等到事情发生后,则又来不及,言之有什么益处?陛下宁可接受事情没有发生之前的进言,不要使我们有来不及的后悔。”被授予翰林学士,因叔父范百禄在中书省,改任侍讲学士。范百禄离开中书省,祖禹重新任翰林学士。范氏从范镇到祖禹,连续三世位居禁林,士论认为荣耀羡慕。

宣仁太后去世,中外议论纷纷,人人怀着观望的心情,在职位的人害怕恐惧,没人敢说话。祖禹担心小人乘机危害政治,于是上奏说:“陛下刚总持各种政务,邀请会见大臣们,这是国家兴替的根本,社稷安危的时机,百姓休戚的端倪,君子小人进退消长的时候,天命人心去就离合的时候,能不害怕吗?太后对宗庙社稷有大功,对百姓有大德,九年之间,始终如一。然而小人们怨恨,也为数不少,必定将以太后改变先帝的政治、逐斥先帝的大臣为言,以从事挑拨离间,这不可以不觉察。太后顺应天下人心,变而更化。既然改变熙宁新法,那么制定制度的人有罪当予退斥,至于将他们贬逐,那也是顺应众言。他们都是上辜负先帝,下辜负百姓,天下所仇恨而想要除去的人,太后贬逐他们,岂是单纯因感情上的厌恶憎恨呢!只有辨别分析是非,深拒邪说,有以奸言迷惑众人听觉的,付之典刑,痛罚一人,以警告那些众多的邪恶之徒,那么就安定无事了。这些人既误了先帝,又想要贻误陛下,天下大事,哪里还经得住小人再破坏呢?”起初,苏轼约祖禹一同上奏章论列,谏书已经写好,见到祖禹的奏疏,就附名同奏,说“:您的文章,是经世之文。”终不再拿出他的稿子。

祖禹又说“:陛下继承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应该思考天下是祖宗的天下,人民是祖宗的人民,百官是祖宗的百官,公府仓库是祖宗的公府仓库。一言一动,就如同祖宗临驾在上,质问在旁,那么可以长久享有天下人的拥护。太后以大公至正为心,废除王安石、吕惠卿所制造的新法,而实行祖宗旧有的政治。因此社稷危急而恢复安定,人心离散而恢复合聚,乃至辽主也告诫他的臣下不要惹起事端说‘:南朝专门实行仁宗的政治了。’外夷的情况是这样,中国的人心则可见一斑。太后日夜苦心劳力,替陛下立下了太平的基础。希望陛下以静守之,恭己以临之,虚心以处之,那么大臣们的邪恶正直,万事的对与错,都在圣心中一目了然。小人之情专门为了私人自己,所以对公不利;专门为邪说,所以对正直不利;专门好动,所以对静不利。希望陛下痛心疾首,作为刻骨铭心的教训。”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得到答复。

忽然有圣旨召见十多个内臣,祖禹说“:陛下亲自处理政务以来,四海侧耳细心静听,没听说陛下访一贤臣,而所召见的乃先是内侍,天下人一定认为陛下宠爱近臣亲信,希望陛下马上赐令追回改正。”因而请求召对,说:“熙宁初年,王安石、吕惠卿制造新法,全变祖宗的政治,多引用小人以致误国,功勋旧臣被排斥不用,忠心正直之士相继被引用去远地。又用兵开边,结怨外夷,天下愁困贫苦,百姓流离迁徙。好在先帝觉悟,把他们两人解职放逐,但所引用的众多小人,已经布满中外,不可以再除去。蔡确连续兴起大狱,王韶开创攻占熙河,章..开拓五溪,沈起扰 *** 管,沈括、徐禧、俞充、种谔兴起制造西部战事,军民死伤人数都不下二十万。先帝临朝哀悼后悔,认为朝廷不得不承担这个罪责。及至吴居厚在东京实行铁冶法,王子京在福建实行茶法,蹇周辅在江西实行盐法,李稷、陆师闵在西川实行茶法、市易法,刘定在河北教保甲,百姓都愁痛哀怨,家家思乱。依赖陛下与太后起而挽救,天下百姓,好像解除了被人倒挂着的痛苦。只是向来所被斥退放逐的人,窥探等候事变,妄想陛下不认为修改法令制度是对的,如果这些人得以到陛下身边,必定进呈奸言。万一偏听致信而又任用他们,我担心国家从此衰颓,不再振兴了。”又议论“:汉、唐灭亡,都是由于宦官。从熙宁、元丰年间,李宪、王中正、宋用臣等人当权总持兵权,权势震灼。王中正兼任四路干办官,口头命令招募军队,州郡不敢违背,师徒受冻挨饿,死亡最多;李宪陈述再举之策,导致永乐被击破陷落;宋用臣兴起土木工役,没有时间休息,与商人争微薄利润,为国家聚集怨恨。这三人,即使是加以杀戮,不足以谢百姓。李宪虽已死去,但王中正、宋用臣还在,现召见内臣十人,而李宪、王中正的儿子都在其中。二人既然入朝,那么王中正、宋用臣必将又被任用,希望陛下考虑。”

当时继承神宗所实行的新法的议论已兴起,有以章..为宰相的意思。祖禹极力说章..不可以任用,没被同意,于是请求外任。哲宗且打算大加任用祖禹,但内外阻止的人很多,就以他为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官论祖禹修《神宗实录》诋毁诬陷,又摘取他劝谏禁中雇请奶妈的事,连续贬逐为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指定在永州、贺州居住,又移居宾州、化州而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祖禹平常谦恭谨慎,不讲别人的过错。到遇到事情,则辨别是非,一点不隐瞒。在迩英殿守经据正,献纳尤多。曾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句话,拱手再次朗读,站着说“:希望陛下留意听讲。”皇帝再三点头,才退下。每次当要侍讲的前天晚上,必定端正衣服帽子,好像在皇帝的侧边,命子弟侍读,预先研求讲解的学说。开列古义,参考时事,语言简练而且适当,没有一句长话,义理明白,文采鲜艳成文。苏轼称他是讲官第一。

祖禹曾进呈《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皇政典》六卷。而且《唐鉴》深明唐代三百年治乱,学者尊重他,目为“唐鉴公”。建炎二年(1128),追复为龙图阁学士。儿子范冲,绍兴年中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儒林》有传。

《帝学》的作者是谁?

那是北宋年间,在一户姓范的人家里,一位临产的妇人迷迷糊梦见一名身体魁伟的金甲大汉走进卧室,说:“我是汉朝的大将邓禹。”产妇惊醒过来,恰好生下了个男婴,这个男婴因此被命名为范祖禹。

可惜的是,范祖禹很小的时候便父母双亡,他的叔祖父是北宋名臣范镇,他把范祖禹当作亲生儿子养大。但范祖禹仍因为自己是孤儿而伤心不已,每当别人参加举茄喜庆的宴会时,他都面容凄惨,心情抑郁。整日里闭门读书,从不干预人事。范镇对范祖禹十分器重,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范祖禹在宋仁宗嘉祐年间中了进士。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范祖禹负责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在洛阳15年,埋头撰写《资治通鉴》,成为编撰人员中的主力,赢得司马光的称赞。

《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推荐范祖禹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当时是变法派的王安石执掌朝政,他十分看重范祖禹,但范祖禹不为名利所动,没去拜谒王安石。

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裤谈继位,范祖禹的岳父吕公著执掌朝政,范祖禹为了避嫌辞去要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修《神宗实录》方面。

从王安石变法到元祐更化,皇帝、太后对大政方针几次反复,让臣民们在政治漩涡中不知所措,“熙丰小人”和“元祐奸党”互相指责,虽然范祖禹“口不言人过”,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从不模棱两可,其风范深受君臣好评。

经筵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范祖禹擅长劝讲,所讲义理明白,比喻贴切,苏轼称他为“讲官第一”。范祖禹为宋哲宗做经筵讲习近10年,他的重要著作,无不与皇帝的为学之道、为政之要息息相关。

范祖禹专门为宋哲宗写了一部帝王教育著作《帝学》,书中收录的全是范祖禹认为值得宋哲宗学习、效仿的前代君主,从伏羲、神农到尧、舜,再到汉唐,最后是本朝的各代君主。

《帝学》共8卷,记载帝王32位,其中宋代6位皇帝,占了6卷的分量,其余汉唐的帝王只用了两卷,从书中收录的内容看,基本都是教君主如何好学,或者如何向古代圣王学习,尤其是讲到宋仁宗皇帝时,范祖禹告诉哲宗,想要学习尧舜,只需要效仿、学习宋仁宗,“则可以至天德也”。

从《帝学》各项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儒家学说及其价值观对宋朝帝王思想的巨大影响,也可以窥见“崇文抑武”在天子观念中延续、发展的基础。

《帝学》在宋朝便作为皇帝的教育专著而备胡答碰受瞩目,明 *** 国皇帝朱元璋将这部著作当作治国大典而纳为皇室重点藏书。

有谁能够收集一些范祖禹的介绍给我,谢谢!

范祖禹宋仁宗康定二年—宋哲宗元符元年(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系范镇从孙.成都华用(今属四川省成都市)人.生平勤于著述,学行磊落,体恤民疾,荐重人材,且献纳尤多,是我国北宋一位著名史学家、政论家和书法家.

范祖禹幼失双亲,由其叔祖范镇教养,少时刻苦学习,年长中进士甲科.自二十余岁始在洛阳从史学家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分修唐五代十国,洛阳一住就达十五年之久,为司马光三大助手之一.其余二位助手,一名刘恕,分修三国至隋;气名刘赦,分修两汉,而司马光本人则任总编兼修先秦。他们历时十九年,终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资治通鉴》历史巨著.该书汇载我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早亏列为二百九十四卷.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堪称一部历.史长卷.范祖禹亦为此书付出巨大心血,全然不顾仕途进取.书成由司马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政,提倡变法,尤爱范祖禹之才,欲通过其弟王安国笼络助行“新法”,然范祖禹友善安国而不往结交王安石,并反对“新法”.元丰八年(1085)哲宗继位,吕公著作相辅,范祖禹以婿远嫌,言推辞右正言等官职,宁任著作佐郎,潜销大心编修《神宗实录》,后历迁给事中、国史院修撰,礼部侍郎等职,旋授翰林学士.及至吕公著殁,拜右谏议大夫。首上疏论人主正心修身之要。不久朝廷派蔡京镇蜀,范祖禹却以为“(蔡)京有才,非端良之士.”请朝廷防奸杜患,不然下一步蔡京可能拜相倾国。以后历史证实了他这一预言.范祖禹官迁给事中时,正值吴中遭大水,他极力奏请朝廷拨得大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赈救灾民.时有谏官非议,拟慢慢查实再定,范祖禹封还其章,以为救灾是紧急事,即使小有不实,亦“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这种高屋建瓴的政风,对宋代臃肿庞大的官僚机构不失为一贴清凉剂.

元佑八年(1093)宜仁太后崩,哲宗亲政,朝野上下议论淘淘。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搞了一个极端;元时代,司马光等反过来“更化”,又搞了个极端,如今十八岁的皇帝亲政要“绍述”,再把政局蕃变一次。范祖禹深感问题严重,上言:“此国家隆替之本,社稷一安危之机,生民休戚之端,君子小人进退消长之际,天命人心去就离合之时也,可不畏哉!”最后沉痛地说:“天下之事,岂堪小人再破坏邪?”当时苏轼也曾相约同时上章奏论,及见范祖禹疏章,大为叹服:“公之文,经世之文也.”遂签名于范奏章之后同奏,但哲宗自有亲信,根本不听.范祖禹又力言章敦不可为相,遂为论者所诬,终遭排贬。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连贬武安军。(今湖南长沙)节度副使、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别驾,安置永州(今湖南零陵)等地.再贬徙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北)、化州(今广东化州县)。五十八岁之年即哲宗祜圣五年(109)病故于异乡,谥正献.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追复龙图阁学士.

范祖禹尚著有《唐鉴》二十四卷、《帝学》八卷、《仁皇政典》、六卷、《孟子节解》十四卷、《神宗实录》二百卷、《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等书.史书称他“平生论谏,不啻数一万言”,尤以《唐鉴》一书内容完备,引论宏富,辨事透辟.于史述之后均有论断。阐明唐代三百年治乱史,不失为一代史学家才识和帝王之师气度.宋高宗评范祖禹“有台谏手段”.大文豪苏轼谓其为“讲官第一”.世人则冠以“唐鉴公”美名.

就范祖禹之政论而言,慨括有两个方面:一是主张皇帝“崇俭敦朴”、“进德爱身”,勤奋学习,备治乱之才,作有为的君王.—体察“天下之勤劳,万民之疾苦,群伍之邪正,政事之得亏睁竖失”,才不至有“比屋思乱”之患。修正法度,吸取“汉唐之亡皆由宦官”所致教训。一是强调重视人才,善用贤才,“考其课绩”选用,施以“赏善罚恶”,“各当其所”。若远弃小人,众心向往,实为天下大治之兆。其论凋对统治者而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颇具进步意义。

范祖禹善书,字体工妙,为世所重,其墨迹杂见于《群玉堂法帖》。

历代名人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位期间,其对唐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爱好文学与书法,并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明君。 唐太宗 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於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且看 名人 如何评价太宗皇帝:

刘文静:“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吴兢:“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杜甫:“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白居易:“圣人有作垂无极!”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吕祖谦:“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曾巩:“法度之行,礼乐之盛,田畴之制,详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取,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近人曾有学案争议,最后多方核实,此段是说太宗超越前王,而非不及)

真德秀:“后世人主好学者莫如唐太宗,贞观之规模不可以不复。”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范成:“汝不庆态及生在贞观中,粟米数钱无兵戍!”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

苏辙:“唐太行差伍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陆九渊:“太宗富有天下,贵为天子,功业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听拂逆之辞于畴昔所恶之臣。呜呼!此其所以致贞观之治,庶几于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唐之可称者三君而档或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创业守成之事,纳谏求治励精不倦,其效至于米三钱,外户不闭,故贞观之盛有非开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为唐三宗之冠。”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朱见深:“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纯也。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明季历代论书汇编,有评价唐太宗:“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谦虚纳谏,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俭爱民,后世人君之德未有过焉者也……后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后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赵弼:“传三百载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贤良之宰辅,内有长孙之贤后,致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实天之时四夷入仕及朝贡者数百人皆痛哭剪发势面割耳流血洒地,非有得于华夷之心而能然乎. 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格鲁塞:“ 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并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草原帝国》

***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钮先钟:“唐太宗在我国历史中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学好问,真可以说是天纵之圣。从《问对》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风度。在战略思想中,他的地位远超过拿破仑。”

柏杨:“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中国人史纲》

张绪通:“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朝代,即汉代与唐代奉行道的哲学。这两个帝国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更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这是因为这两个朝代的Z.F达到了礼制与正义Z.F的水准。历史学家把这两个朝代称为中国的黄金时代。”

李敖:“唐太宗是历史上最有‘奇情’气质的英雄人物,柔情侠骨,一应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争中,当然他有和人一样的霹雳手段,但在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许多“奇情”,使江山多彩,为人类增辉。”名人历代评价太宗

上一篇:文博志鸿 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模拟试卷(信息卷二)历史
下一篇:为你喝彩的含义
相关文章